我从小在普通话的环境中长大,能接触到的“方言”特别有限,以至于到现在我对于各地的方言都充满好奇,总觉得方言中藏着许多普通话翻译不出的滚烫烟火气。
就拿今天我们要接着讲的“脾胃”问题来说。如果要表达老人或者孩子消化能力差,吃点东西就会消化不良,胃不舒服。
大家所在地区的方言会如何表达呢?
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一个词语叫“脾软”,那是邻家奶奶时常挂在嘴上,说自己小孙子的话“这娃脾软的很,吃不得”。
简短的两个字,就能把“脾虚不运,容易积食”体质状态,传达地明明白白。
再后来,看得书多了,发现“软”这个字,也不只是出现在方言体系中。
王好古在《阴证略例》中言:“枳术丸,本仲景汤也,易老改丸。治老幼虚弱,食不消,脏腑耎。”
耎,读ruǎn,同我们现代的“软”。王好古所言的“脏腑软”,表达的同样是“脏腑功能软弱的人群”。
而今天我们要说的,正是香砂系列中成药之“香砂枳术丸”“香砂养胃丸”,此系列中成药尤善解决“脏腑疲软,吃的少,食欲差”“身体瘦消”“老年慢传输型便秘”“血脂异常”“腹型肥胖”等问题。
展开剩余87%从枳术汤到香砂养胃丸
若说起"香砂枳术丸"的来历,那可以牵出一幅跨越千年的中医传承画卷。
从东汉张仲景创制的"枳术汤",到金元时期张元素、李东垣师徒改良的"枳术丸",再到明代龚廷贤、张景岳的"香砂枳术丸",及至清代叶天士、沈金鳌等,以"香砂枳术丸"为底方化裁出的“香砂养胃丸”。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而从这方剂的系列变化中,我们不仅能看出自然气候的更迭对疾病谱的影响,更能读出历代百姓食养方式的变迁。
下面,我们就慢慢展开这幅历史长卷,细细品味其中的苦涩甘甜。
01
腹型肥胖与枳术汤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一种叫“酸橙”的水果,它真的很酸,是那种我回忆起它的味道都会口中流酸水的“酸”。
小时候,我吃饭特别挑食,看到不喜欢的菜就会干扒几口白饭了事。每到这时,父亲就会给我拿个“酸橙子”,这东西表皮粗糙,果肉酸涩,咬上一口能酸得人直打颤,但毕竟也是个水果,囫囵着也就吃了。
那时候,我才不知道,这个水果背后的潜台词叫“消食”“开胃”呢。直到许多年后,我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挑食的毛病,那时,才发现家中已经有好些年没有再见到“酸橙子”了。
而就是这个“难吃”的水果,在刚刚结出小果子后,直接摘下来,低温干燥,就是中药“枳实”。
它正是“枳术汤”中的主角儿。枳术汤源自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,为治饮停气滞之“痞证”的经典名方,也被当代人们戏称为“主打减肥”“消腹型肥胖”的妙方。
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》有言: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,水饮所作,枳术汤主之。
枳术汤:枳实七枚,白术6克。
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服中软,即当散也。
“心下”就是心脏以下,就是俗话说“胃疼”的区域,仲景说这个位置“摸起来硬”“看起来大”,这是水气病,要用枳术汤。
您别看,我父亲小时候给我吃“酸橙子”,但那是长成了的“酸橙”,力量已经小多了。而刚结果就摘下来炮制成“枳实”的酸橙,就好像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力量更猛,用中医的话说,叫“破气”。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举个例子来说,同样是“芸香科植物”入药,陈皮就只能叫“理气化痰”,而枳实得叫“破气散痞”,也就是说,在推动“气路”运行方面,枳实可比它的亲戚“陈皮”要有力量的多。
而“这份勇猛之力”也更受那个年代的青睐,这一点在《伤寒论》中“枳实与橘皮”出现的频率也能看出一二。
七枚枳实大约15~20克,枳术汤中“枳实用量倍于白术”,故此汤以“行气、散结、除饮”为主攻方向,也就是说此汤更偏“实证”,适合于阳明腑实兼太阴湿困,也就是因实而致的脾虚。
而这个“实证”指气滞和湿浊,从症状角度来说,此类群体会感觉肚子整天鼓鼓的,吃饭后更觉肚子胀(气滞),而看起来肚子是松软得(湿浊),按下去又会有硬满之感(素积),而此类群体才适合选择枳术汤来消胀化湿。
换句话说,并不是所有的“腹型肥胖”都可以用枳术汤来达到减肥目的。
02
化汤改丸,要的是“平和”
枳实与白术的搭配确实讲究。
枳实味苦辛,性微寒,功擅消痞破气,化痰,性善下达,药力峻猛。白术味苦甘,性温,其性守而不走,能补能固,两药相合,一寒一热,一消一补,一动一静,相辅相成,消补兼施,正是“理气”“化湿”“养脾”的经典搭配。
同样,看中这一点的还有易水派创始人张元素,王好古所说“易老改丸”指的也是易水派张先生的枳术丸。
易老有个很佛系的观点,叫“养正积自除”,意思就是说,一个班级里有99%的孩子都爱学习,那么,剩下1%贪玩调皮的孩子,也会被引导到学习的方向上。换成治病来说,张元素认为即使有实邪,也要补益正气,“正气充足则气血得畅,积滞自除”。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易水张先生枳术丸,治痞,消食,强胃。
白术二两,枳实麸炒黄色,去穰,一两,上同为细末,荷叶裹烧饭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多用白汤下,无时。
白术者,本意不取其食速化,但久令人胃气强实,不复伤也。所以,易老同样选用枳术丸调养脾胃,但将原本的汤剂改为丸剂(荡者之汤为缓者之丸),并通过“白术一倍于枳实”的配伍比例,突出其调补脾胃之效。这种配伍意在"令真气实,胃气强,积自消矣"。更妙的是加入荷叶烧饭为丸,与白术协同作用,既能滋养谷气,又可厚脾胃、养正气。
枳术丸,其“磨食”之功尤显,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儿童,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言:"脾虚气滞,不能磨食,而饮食易伤,故中脘痞结,谷少肌消焉"。
除此之外,调整后的枳术丸还解锁了一项"促排便"的功效。肠道蠕动是排便的基本动力,而随着年龄增长,肠道蠕动功能会逐渐减弱,这也正是老年群体易患顽固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枳术丸的配方组合特别适合改善“慢传输型便秘”,尤其适用于以下症状的老年患者:多日不排便、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,或便后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。
03
吃嘛嘛香,更有食欲
时间来到明朝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饮食健康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“吃饱消化”,转而讲究“吃得香、胃口好、消化畅”。
在这样的需求下,传统名方“枳术丸”经过龚廷贤、张景岳等医学大家的改良,演化出了更符合时代需求的“香砂枳术丸”,此方在“枳术丸”的基础上加入木香、砂仁等行气化湿之品,使药方不仅健脾消食,更能醒脾开胃、理气除胀,中成药“香砂枳术丸”亦源于此方,更适合于“改善胃口”“消除胀闷”。
04
香砂养胃丸
比中成药香砂枳术丸名气更大的是成药“香砂养胃丸”,此方是清代叶天士、沈金鳌等名医改良而成,由“木香,砂仁,白术,陈皮,茯苓,半夏(制),醋香附,枳实(炒),豆蔻(去壳),姜厚朴,广藿香,甘草”组成。
枳术汤演变至此,其理气之力越来越柔和,但“燥湿”之性越来越强,而湿为阴邪,得温则化,故融入了“二陈汤、藿香、厚朴”等剂香砂养胃丸其性偏温,更适合于过食寒凉后的胃痛,拉肚子;或者胃部隐隐作痛,时常反酸,嘴里泛酸水;或者感冒后期,用了很多抗生素后,仍旧不断根地咳嗽,咳痰等情况。
◎图片由包图网授权
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从枳术汤到香砂养胃丸的变迁。
枳术汤中枳实用量最大,其理气之力也最强,属于速战速决之剂,适合于胃胀,胀的难受,胀的肚子大的情况;
张元素与李东垣的“枳术丸”无寒温之偏性,能消磨积食,还能给胃肠添加动力,改善中老年群体的宿便问题,加入了米饭与荷叶的蒸煮,滋养胃气,但就是需要自己动手,自己做。
香砂枳术丸则是它们中尤善“开胃”的一个,如果近期总是生气,没胃口,吃不下饭,那么,可以选择香砂枳术丸,或者香砂枳术丸配逍遥丸来改善胃口,找回食欲。
香砂养胃丸,虽然名字中带“养胃”,但却是温中和胃、化湿行气之剂,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“养胃版的藿香正气”,更适合水湿困脾所引起的诸多问题,辨证要点在于舌苔白腻。
发布于:北京市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